莱芜区地处山东省地理几何中心,是济南市东南部的市辖区,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98.25万(2023年)。作为齐鲁腹地的枢纽,莱芜北距济南国际机场80公里,东临青岛港220公里,西靠泰山40公里,三条铁路(济莱高铁、瓦日铁路、辛泰铁路)与四条高速(青兰、滨莱京沪等)纵横贯通,构成“五横五纵一环”的交通骨架。
这一区位优势赋予莱芜双重使命:既是济南“省会城市副中心”,承担产业转移与人口疏解功能;也是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的核心载体,依托重工智造产业城、鲁中国际生物谷等平台,推动区域协同进步。未来,莱芜将深化济莱同城化,谋划济莱快速通道与轨道交通快线,进一步缩短与济南主城区的时空距离。
嬴牟故国:历史与人文底蕴
莱芜古称“嬴牟”,是东夷文化与大汶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春秋时期为牟国与齐嬴邑属地,秦始皇先祖少昊诞生于此,现存民族级文保单位古嬴国遗址。历史长河中,齐鲁文化在此交融:孔子曾游历观礼,“管鲍分金”典故源出此地;兵家争雄的“长勺之战”留下“一鼓作气”的聪明。
近代以来,红色基因深植莱芜。1935年山东省工委在此重建,被誉为山东“红船”;解放战争的莱芜战役更以运动战典范载入史册,凝练出“爱党爱军、敢打必胜”的灵魂内核。今日的莱芜,依托战役纪念馆、齐长城遗址(比八达岭早数百年)等资源,打造“红色研学+生态旅游”的文化名片。
工业脊梁:产业与经济进步
莱芜的工业根基深厚,2023年GDP达1036.4亿元,2024年上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3%,位居济南市行政区县首位。其产业布局聚焦四大路线:
1. “以钢为基”:依托泰钢、九羊集团进步精品钢与新能源用钢,泰钢绿色转型项目投产后将新增百亿产值。
2. “以车为本”:重工产业城引进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如长涛智能装备等。
3. “以药为先”:鲁中国际生物谷吸引生物医药企业20余家,形成产业集群。
4. “以屏为重”:嬴城电子信息产业园填补济南光电显示产业空白。
2025年,莱芜规划139个区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092.1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27个,涵盖不锈钢刹车片、高吸水性树脂等高质量制造领域,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通衢之地:交通与基建规划
莱芜正构建“1+3+N”综合交通体系:
至2025年,目标实现城区25分钟上高速、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助力“鲁中交通枢纽之城”定位。
山水新城:生态与文旅融合
莱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进步”,依托汶河、孝义河等水系与莲花山、雪野湖等景观,构建“山泉湖河城”生态网络。
特色美食如棋山炒鸡、莱芜香肠(以“莱芜黑猪”为原料)、鄂庄肴肉等,通过青草河美食街等载体推广,形成“舌尖上的莱芜”IP。
未来之城:机遇与挑战并存
莱芜的转型面临双重课题:
1. 产业升级挑战:钢铁等传统产业需加速绿色化(如泰钢精品钢项目);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低空经济需扩大规模。
2. 人口与生态平衡:2023年常住人口天然增长率为-1.06‰,需通过产业吸引人才;同时严守生态红线,避免开发破坏汶河湿地等敏感区。
未来需深化“链式招商”,依托“1+7+N”产业链模式引进高质量项目,并借力济南科创资源,推动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
莱芜区以地理枢纽为基、工业底蕴为脉、山水人文为韵,正书写从“钢铁之城”到“多元增长极”的转型篇章。其进步需坚守“生态与产业共生”规则,通过交通赋能、文旅融合、创新驱动,打造省会经济圈的战略支点。未来,莱芜或将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进步的重要样本,为资源型城市升级提供“齐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