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作者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
古诗《卖炭翁》的作者是谁?这个难题可能难倒了不少人。其实,这首感人至深的作品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之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朝继李白、杜甫之后的又一位辉煌诗人。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一个官僚家庭,自幼聪慧过人。29岁中进士后,历任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官至太子少傅。他的诗作通俗易懂,关注民生疾苦,深受百姓喜爱,据说连老太太都能听懂他的诗。《卖炭翁》正是他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一个,通过一个卖炭老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卖炭翁》为何能取代《石壕吏》?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材调整引发热议,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用白居易的《卖炭翁》取代了杜甫的《石壕吏》。这一变动让不少人好奇:《卖炭翁》凭什么能替代经典?其实,两首诗都是现实主义杰作,但《卖炭翁》在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上更具特色。
《卖炭翁》通过”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等生动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位辛勤奋作的老翁。诗中”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的设问,直接道出了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与杜甫《石壕吏》相比,白居易的作品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描写,对中小学生来说可能更容易领会和产生共鸣。
《卖炭翁》的文学价格与社会意义
作为古诗《卖炭翁》的作者,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通过对老翁外貌、心理和遭遇的细致刻画,与”翩翩两骑”的贵公子形成鲜明对比,不动声色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
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描写,以及最终”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不平等交易,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权贵的讽刺。这种白描手法,不着一字议论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白居易诗歌艺术的精髓所在。
为何今天我们仍要读《卖炭翁》?
古诗《卖炭翁》的作者白居易虽已逝去千年,但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依然能打动现代读者的心。这首诗歌教会我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同理心和正义感。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读这样的作品能让我们不忘历史,珍惜当下。
教材选用《卖炭翁》而非《石壕吏》,或许正是看中了前者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更容易引发思索和讨论。无论教材怎样调整,重要的是我们都能从这些经典中汲取人文养分。正如网友所说:”要是两首诗都能同时保留在课本中,那就再好不过了。”毕竟,每首经典古诗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替代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