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清渠观后感:用一生诠释的坚守与担当

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打动千万观众?

最近央视热播的电视剧《高山清渠》让我深受触动,这部剧以”当代愚公”黄大发为原型,讲述了他带领村民在绝壁上凿渠引水的诚实故事。36年如一日,从青年到白头,黄大发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看完《高山清渠》,我不禁思索: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保持这种纯粹的执着?黄大发面对的是悬崖峭壁,而我们面对的可能是各种诱惑和困难。但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这种”一根筋”的灵魂永远值得我们进修。

绝壁凿渠背后的”愚公灵魂”

剧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黄大发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山凿石的场景。没有现代机械设备,他们就靠锄头、钢钎和铁锤,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过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没想到在当代还能看到这样的现实版。

黄大发的”一根筋”不是固执,而是对承诺的坚守。他24岁入党时就下定决心要让村民吃上大米饭,这个简单的梦想支撑了他36年。当看到村民终于喝上清甜的渠水时,我忍不住眼眶湿润。这不只一个关于水利工程的故事,更一个关于信念和承诺的见证。

人的初心与使命

“我在23岁的时候就在大队当大队长,在24岁的时候我就入党…”剧中黄大发的这句台词朴实却震撼。他用一生践行了”永远跟党走”的誓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的初心和使命。

在审批项目时冒雨行走200里,为筹款借女儿的彩礼,骨折也不停工…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最纯粹的样子。他不是在喊口号,而是在用生活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承诺。这种灵魂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

看完《高山清渠》,我一直在想:我们能从黄大发身上学到什么?在物质条件大大改善的今天,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徒手开山,但这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志永远不过时。

无论是在乡村振兴一线,还是在日常职业岗位,我们都可以发扬这种灵魂。面对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放弃,把每件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做。就像黄大发那样,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什么是真正的担当。

《高山清渠》给我们的启示很简单却很深刻:辉煌出自平凡,坚守成就非凡。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定力。这或许就是这部剧能引起广泛共鸣的缘故——它触碰到了每个人内心最柔软也最坚定的部分。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